物價最高的國家在哪裡?
* 2009-04-19
* 工商時報
* 【于國欽】
過去大家印象中物價最貴的國家是日本,但依去年世界銀行所推計的購買力平價(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;簡稱PPP)卻發現日本並非第一,在金融海嘯前,冰島才是全球最昂貴的地方,其物價水準比日本還高出30%。
PPP的概念很簡單,也就是全然相同的商品如果在美國賣1美元,在日本、韓國、台灣到底賣多少錢?依世銀的估計,2005年在美國1美元買到的商品,在台灣要花19元台幣、在日本要花130日圓、在韓國要花789韓元;但事實上同一時點的匯率是:1美元可兌換32元台幣、110日圓、 1,024韓元、。
19元台幣、130日圓、789韓元和1美元等值,此即所謂購買力平價指數,而32元台幣、110日圓、1,024韓元是在匯市實際折換的結果,也就是匯率。以台灣而言,美國人拿1美元換了32元台幣,但買一個和1美元等值的東西只須花19元台幣,豈不樂哉;以韓國而言,在匯市上每1美元可以換得1,024韓元,實際上要買一個和1美元等值的商品也只要789韓元,這當然也是令人快樂的事;但美國人到日本就不會那麼快樂了,因為和1美元等值的商品要價130日元,而外匯市場實際換得的僅110日元,1美元在日本的購買力大約打了八折。
貴不貴 匯率是關鍵
這樣看來,一國的東西貴不貴,匯率極為關鍵,而以PPP除以匯率即為各國相對物價水準。以美國為基準值100,低於100即代表物價比美國便宜,高於100即代表物價水準比美國來得高,以台灣為例,以19除以32得到60(60%,以指數型態呈現故略掉%),南韓以789除以1,024得到77,日本以130除以110得到118,同樣的方法算出香港是73、新加坡65,顯然在四小龍裡,台灣的物價水準是比較低的,以台灣60與日本的 118比較可以發現,拿著美元到台灣可以買到的東西幾乎是日本的兩倍。
物價最高 首推冰島
過去我們到大陸旅遊時會發現,大陸的東西真便宜,同樣的錢在台灣只能吃麥當勞,但到大陸卻可以到不錯的餐廳享用牛排套餐。依世銀推計,2005年大陸的相對價格指數為42,比台灣便宜了30%。
根據世銀推計,2005年世界上物價最高的國家首推冰島,相對價格水準達154,丹麥142,瑞士140,在這些昂貴的國家生活,表面上領的是台灣部長級的薪水,但實際購買力卻僅是台灣中學教師的水準,這樣看來,所謂的高所得國家,有時也僅有表面的風光而已。
薪水高 僅表面風光
像冰島,在金融風暴前人均所得曾高達54,975美元,但依PPP折算僅剩35,630,全球排名由第3驟降至第11,而台灣經PPP折算後由15,674美元升至26,069美元,全球排名由35提升至28,這說明從實際享有購買力的角度來看,國人的所得已和義大利、紐西蘭、西班牙等部分OECD國家並駕齊驅。
購買力平價是極佳的概念,但須注意的是,這項指數並非放諸四海皆準,會隨著各編製單位所選取的一藍子貨品的不同而有些許出入。PPP的概念經常以大麥克漢堡在世界各地的售價來比喻,但真要編製PPP時所要選擇的一藍子貨品可不能只有漢堡一項,大約得包括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上百個項目群,這顯然是一個浩大的工程,歷來國際貨幣基金、世銀、OECD、IMD、WEF皆有編製的經驗。
經濟發展 以民為本
經濟發展的目的,本是為了提高民眾的幸福,而非以全球所得排名來炫耀,但是,近年包括台、韓等許多亞洲國家,皆以提升人均所得到2萬、3 萬美元為施政目標,看看冰島這個曾是全球所得第三高的國家,贏得多少世人的讚嘆,但如今安在哉?表象的高所得真值得政府如此癡狂的追求嗎?冰島的經驗已說明了一切。
白居易說的好:「草螢有耀終非火,荷露雖團豈是珠」大自然的道理如此,虛妄的經濟現象也總有現出原形的一天。
繼續閱讀全文 物價最高的國家在哪裡?
* 2009-04-19
* 工商時報
* 【于國欽】
過去大家印象中物價最貴的國家是日本,但依去年世界銀行所推計的購買力平價(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;簡稱PPP)卻發現日本並非第一,在金融海嘯前,冰島才是全球最昂貴的地方,其物價水準比日本還高出30%。
PPP的概念很簡單,也就是全然相同的商品如果在美國賣1美元,在日本、韓國、台灣到底賣多少錢?依世銀的估計,2005年在美國1美元買到的商品,在台灣要花19元台幣、在日本要花130日圓、在韓國要花789韓元;但事實上同一時點的匯率是:1美元可兌換32元台幣、110日圓、 1,024韓元、。
19元台幣、130日圓、789韓元和1美元等值,此即所謂購買力平價指數,而32元台幣、110日圓、1,024韓元是在匯市實際折換的結果,也就是匯率。以台灣而言,美國人拿1美元換了32元台幣,但買一個和1美元等值的東西只須花19元台幣,豈不樂哉;以韓國而言,在匯市上每1美元可以換得1,024韓元,實際上要買一個和1美元等值的商品也只要789韓元,這當然也是令人快樂的事;但美國人到日本就不會那麼快樂了,因為和1美元等值的商品要價130日元,而外匯市場實際換得的僅110日元,1美元在日本的購買力大約打了八折。
貴不貴 匯率是關鍵
這樣看來,一國的東西貴不貴,匯率極為關鍵,而以PPP除以匯率即為各國相對物價水準。以美國為基準值100,低於100即代表物價比美國便宜,高於100即代表物價水準比美國來得高,以台灣為例,以19除以32得到60(60%,以指數型態呈現故略掉%),南韓以789除以1,024得到77,日本以130除以110得到118,同樣的方法算出香港是73、新加坡65,顯然在四小龍裡,台灣的物價水準是比較低的,以台灣60與日本的 118比較可以發現,拿著美元到台灣可以買到的東西幾乎是日本的兩倍。
物價最高 首推冰島
過去我們到大陸旅遊時會發現,大陸的東西真便宜,同樣的錢在台灣只能吃麥當勞,但到大陸卻可以到不錯的餐廳享用牛排套餐。依世銀推計,2005年大陸的相對價格指數為42,比台灣便宜了30%。
根據世銀推計,2005年世界上物價最高的國家首推冰島,相對價格水準達154,丹麥142,瑞士140,在這些昂貴的國家生活,表面上領的是台灣部長級的薪水,但實際購買力卻僅是台灣中學教師的水準,這樣看來,所謂的高所得國家,有時也僅有表面的風光而已。
薪水高 僅表面風光
像冰島,在金融風暴前人均所得曾高達54,975美元,但依PPP折算僅剩35,630,全球排名由第3驟降至第11,而台灣經PPP折算後由15,674美元升至26,069美元,全球排名由35提升至28,這說明從實際享有購買力的角度來看,國人的所得已和義大利、紐西蘭、西班牙等部分OECD國家並駕齊驅。
購買力平價是極佳的概念,但須注意的是,這項指數並非放諸四海皆準,會隨著各編製單位所選取的一藍子貨品的不同而有些許出入。PPP的概念經常以大麥克漢堡在世界各地的售價來比喻,但真要編製PPP時所要選擇的一藍子貨品可不能只有漢堡一項,大約得包括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上百個項目群,這顯然是一個浩大的工程,歷來國際貨幣基金、世銀、OECD、IMD、WEF皆有編製的經驗。
經濟發展 以民為本
經濟發展的目的,本是為了提高民眾的幸福,而非以全球所得排名來炫耀,但是,近年包括台、韓等許多亞洲國家,皆以提升人均所得到2萬、3 萬美元為施政目標,看看冰島這個曾是全球所得第三高的國家,贏得多少世人的讚嘆,但如今安在哉?表象的高所得真值得政府如此癡狂的追求嗎?冰島的經驗已說明了一切。
白居易說的好:「草螢有耀終非火,荷露雖團豈是珠」大自然的道理如此,虛妄的經濟現象也總有現出原形的一天。